close













 


 


佛學小辭典-13.【九無學】




九無學


(名數)無學位有九根之別:(一)一退相,二守相,三死相,四住相,五可進相,六不壞相,七不退相,八慧解脫相,九俱解脫相也。中阿含經第三十福田經曰:「云何九無學人?思法,昇進法,不動法,退法,不退法,護法,護則不退,不護則退,實住法,慧解脫,俱解脫,是謂九無學人。」成實論第一分別賢聖品曰:「阿羅漢有九種:退相、守相、死相、可進相、住相、不壞相、慧解脫相、俱解脫相、不退相。是諸阿羅漢,以得信等根故有差別。(中略)如是九種,名無學人。先十八人及九無學,是二十七人,名為一切世間福田。」


大乘義章第十七本釋中阿含之文曰:「九中前七,就根以別,後二約法。前七種,猶如毘曇中六種羅漢。六羅漢者,退、思、護、住、昇進、不動。彼阿含經分不動人以為二種,故有七。(中略)後二慧解脫及俱解脫,約法以別。前七人中,不得滅定,名慧解脫,得滅定者,名俱解脫。」(二)一退法,二思法,三護法,四安住法,五堪達法,六不動法,七不退法,八獨覺,九佛。俱舍論第二十五曰:「居無學位聖者有九,謂七聲聞及二覺者。退法等五,不動分二,後先別故,名七聲聞。獨覺在覺,名二覺者。由下下等九品根異,今無學聖成九差別。」


是為唯就根次第立九種之別者,即退法為下下根,思法為下中根,乃至佛為上上根也。又出俱舍論光記二十五,同頌疏二十五等。(參見:羅漢




 


佛學小辭典-14.十四無畏




十四無畏﹝出楞嚴經﹞




  謂觀世音菩薩,以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一悲仰,令諸眾生,獲得十四種無畏功德也。(梵語三昧,華言正定。無作妙力者,謂不作意之力用也。十方者,四方四維上下也。三世者,過去、現在、未來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一、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不自觀音者,謂不隨聲塵所起知見也。以觀觀者,謂返照自性也。不起知見,則無所妄;返照自性,則一切真寂,無復苦惱。故令受苦眾生,蒙此真觀,即得解脫,是為無畏。經云:觀其音聲,即得解脫。是也。


  〔二、知見旋復〕,在心曰知,在眼曰見。知見性熱,則屬於人(編者註:「人」疑為「火」字)。謂菩薩能旋轉知見,以復真空。能令眾生,設入火難,自不能燒,是為無畏。經云:設入大火,火不能燒。是也。


  〔三、觀聽旋復〕,觀聽性動,則屬於水。謂菩薩能旋轉觀聽,以復真空。能令眾生,設為大水所漂,自不能溺,是為無畏。經云:大水所漂,水不能溺。是也。


  〔四、斷滅妄想,心無殺害〕,妄想作業,以殺為首。謂菩薩證悟實性,斷滅妄想,大慈心發,無殺害念。能令眾生入彼羅剎鬼國,鬼自滅惡,是為無畏。經云:入諸鬼國,鬼不能害。是也。(梵語羅剎,華言速疾鬼。)


  〔五、熏聞成聞,六根銷復〕,同於聲聽,謂熏聞屬思,思其所聞,無性可得,則成真聞。六根害人,兵刃無異。菩薩六根既皆銷滅,以復真空,一切塵境,同於聲聽。能令眾生,當被害者,刀刃所加,段段折壞,是為無畏。經云:臨當被害,刀段段壞。是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六、聞熏精明,明遍法界〕,謂菩薩從聞熏習,所成慧性,既得精明,明照十方,周遍法界,幽暗即消。能令眾生雖被藥叉諸幽暗者,來近其側,目受明奪,自不能視,是為無畏。經云:藥叉羅剎鳩槃荼鬼,雖近其傍,目不能視。是也。(梵語藥叉,亦云夜叉,華言勇健。梵語鳩槃荼,華言甕形。)


  〔七、音性圓消,觀聽返入〕,謂受虛妄聲塵繫縛,不異禁繫枷鎖。菩薩以動靜之性俱滅,則其觀聽返妄入真,聲塵解脫。能令眾生禁繫等事,不能著身,是為無畏。經云:禁繫枷鎖,所不能著。是也。


  〔八、滅音圓聞,遍生慈力〕,謂菩薩消滅音聲,圓成聞慧,則遍生慈力,能以大利,令彼得樂。是以眾生經於險路,如行坦途;或遇惡寇,自不能劫,是為無畏。經云:經過險路,賊不能劫。是也。


  〔九、熏聞離塵,色不能劫〕,謂菩薩以思慧熏聞成性,離諸塵妄,不被色塵所劫。能令一切性多淫人,貪欲不生,是為無畏。經云:能令一切多媱眾生,遠離貪欲。是也。


  〔十、純音無塵,根境圓融〕,謂菩薩音性純淨,離諸妄塵,根境相入,圓融無礙。能令懷忿恨人,瞋恚不生,是為無畏。經云:能令一切忿恨眾生,離諸瞋恚。是也。


  〔十一、銷塵旋明〕,謂菩薩除暗銷塵,旋復性明。能令一切昏鈍無善心人,癡暗遠離,是為無畏。經云: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癡暗。是也。(梵語阿顛迦,華言無善心。)


  〔十二、融形復聞〕,謂融形則礙滅,復聞則性真。故涉入世間而不壞世間之相,能遍十方,供養微塵數佛,稟承其法,各為法子,以此無畏,施諸無子眾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經云:能令無子眾生,欲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是也。


  〔十三、六根圓通,明照無二〕,謂菩薩六根圓融,通達無礙,含攝法界,如大圓鏡,明照無二。由此故能承順法門,受領無失,以此無畏,施諸無子眾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經云: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福德柔順,眾人愛敬,有相之女。是也。


  〔十四、我一名與六十二恒河沙名,等無有異〕,謂菩薩得真圓通,能令求福眾生,但持我之名號,與彼俱持無數菩薩名號之人較量所得福德,等無有異,是為無畏。經云:能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慧,正等無異。是也。



參考資料 三藏法數(明‧一如等集註)




     


    佛學小辭典-15.十八學人




    云何十八學人?


    信行、法行、信解脫、見到、身證、家家、一種、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是謂十八學人。



     


    佛學小辭典-16.四善根




    四善根


    1.指小乘之暖、頂、忍、世第一法。聲聞乘行人修五停心觀及四念處觀之後,接著須修四諦觀。當無漏智火將生,心中光明啟發之時,名為暖位;進而智慧增長,達於頂點,名為頂位;再進而明四諦之理,其心堅住,決定不移,名為忍位;更進而到達有漏智的最終點,在世間有情之中,最為殊勝,名為世第一法。3.指大乘之暖、頂、忍、世第一法。以佛覺為己心,如火欲燃,名為暖;以自心成佛,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印持無所取之境,順忍所無取之心識,名為忍(暖位以佛覺為己心,頂位以自心為佛境,忍位則覺於中道);由此更進,則迷覺兩忘,中邊不立,雖未至初地見道之出世間,然已到世間的最後邊際,縱屬有漏,但在世間已是第一,名世第一。在此大乘暖、頂、忍、世第一四位之中,前二位修四尋思觀,觀所取空,後二位修四如實智,觀能所二取皆空。



     


    佛學小辭典-17.【十纏】





    十纏


    (名數)有十種之妄惑,纏縛眾生,不使出生死,不使證涅槃,故名十纏:一無慚、二無愧、三嫉、四慳、五悔、六睡眠、七掉舉、八昏沈、九瞋忿十覆也。見智度論七,俱舍論二十一。




     


    佛學小辭典-18.三衣一缽









    佛教僧人,以三衣一缽為代表,因此僧人不管雲遊何方,總是三衣一缽不離身。三衣指僧伽梨、鬱多羅僧、安陀會,總名袈裟。袈裟是壞色、不正色、染色之意。


    三衣各有其用途與含意:


    1.僧伽梨:又稱大衣、重衣、雜碎衣、高勝衣、入王宮聚落衣等,為外出及其他莊嚴儀式時穿著,如入王宮、聚落、乞食及升座說法、降伏外道時所著,以九條乃至二十五條布所縫製而成,又稱九條衣。


    2.鬱多羅僧:又稱七條衣、上衣、中價衣、入眾衣等,為禮誦、聽講、布薩時所穿,著用七條布縫製而成。


    3.安陀會:又稱五條衣、內衣、中宿衣,為日常生活及就寢時所穿,用五條布製成。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由於習俗與氣候的關係,三衣只在法會佛事時穿著,平時則穿長衫。


    三衣的製作方法,首先把布割成一塊塊縫製而成。此源於一日佛陀見一畦畦的稻田,便對阿難說:過去諸佛衣相如是,後乃依此做衣相。製作三衣時,把割截下來的布片縫成田字形,稱為福田衣,表可供善信種福之意。由於經過割截縫製而成,故又稱割截衣,具有三種功用:1.杜防法衣他用;2.使僧尼捨離對衣服的貪欲;3.避免他人盜取。


    根據《藏義經》說,袈裟有十種利益:一者菩提上首;二者眾處人天;三者父母返拜;四者龍子捨身;五者龍披免難;六者國王敬信;七者眾生禮拜;八者羅剎恭敬;九者天龍護緣;十者得成佛道。永明延壽襌師︿戒序儀文﹀說,蓮花色比丘尼曾披袈裟作戲,以此因緣,得值佛陀,出家證阿羅漢果,由此可見袈裟之尊貴。


    缽,是出家人的食器,出家人托缽乞食,堪受人天供養,故代表「福田」。缽又名應量器,有三事相應:色相應-缽要灰黑色,令不起愛染心;體相應-缽體質粗,使人不起貪欲;量相應-應量而食,含有少欲知足之意。



    參考資料 http://www.buddhismcity.net/jargon/details/73


     


    佛學小辭典-19.金剛杵




    金剛杵


    梵文वज्रvájra),音譯縛日囉伐折囉跋折囉、(左武右我)耽囉伐闍囉。又叫做寶杵降魔杵等。原為古代印度之武器。由於質地固若金剛 (即鑽石),能擊破各種物質,故稱金剛杵,也成佛教術語"金剛"的象徵。


    金剛杵的象徵


    密教中,金剛杵象徵摧滅煩惱之菩提心,為諸尊之持物或修法之道具。於曼荼羅海會之金剛部諸尊皆持金剛杵。金剛杵象徵如來金剛之智慧大用,能破除愚痴妄想之內魔與外道諸魔障礙。
    密法行者常攜帶金剛杵,這是顯示:揮如來之金剛智用,破除愚痴妄想之內魔,以展現自性清淨之智光。於密教中,「曼荼羅海會」之「金剛部」諸尊,悉皆執持此杵。後世行人,意味著「摧毀敵者」的旨趣,大都把它演繹成「降伏諸魔外道」的作法用具了。


    金剛杵的詞義


    梵語中的金剛(vajra) 含有「堅固」的意義。金剛杵一詞,原本是因陀羅的一種電光的稱呼。不過,平常都用於稱謂祂所用的武器。同時對於諸神力士所持用的一種器仗,也稱作金剛杵。在後來的密教中,採取它寓有「摧毀敵者」的間意義,遂把諸尊聖神所執持的某些器仗,都稱呼為金剛杵了。從而更把它轉變為修法用的道具。


     金剛杵的質料


    關於「杵」的質料,據陀羅尼集經第二說:金剛杵的材料,是用「赤銅鑌鐵」等五色金屬合和而成。另據蘇婆呼童子請問經卷上說:由於所修之法不同,而其所用的材料也有「熟銅砂石,以混合、失利般尼木毗嚕婆木佉他囉木摩度迦木阿設多木害人木人骨水晶苦練木龍木毗梨勒木天木迦談木遏迦木無尤木阿沒羅木遏順那木柳木白檀木柴檀木」等等的差別。


     金剛杵的量度


    蘇婆呼童子經》中說,金剛杵大小有長八指、十指、十二指、十六指、二十指不等。形狀有獨股、二股、三股、四股、五股、九股、人形杵、羯磨金剛、塔杵、寶杵等,而以獨股、三股、五股最為常見,分別象徵獨一法界、三密三身、五智五佛等。 金剛杵杵的量度,據密部的典籍說:有「長八指者、長十指者、長十二指者、長十六指者」,其最長者「長二十指」。


    金剛杵的樣式


    至如金剛杵的樣式:最初的「金剛杵」,其尖端頗為銳利。後來成為道具,其形狀乃有變化。——據慈氏菩薩略修愈哦念誦法卷下說:有「五股、四股、三股、二股、獨股」等不同形式的「金剛杵」。另據一切如來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荼羅經第五、列有「金剛部、寶部、蓮華部、羯磨部」等各種「金剛杵」;以及「如來最上金剛杵、忿怒金剛杵、微妙心金剛杵」等等的名目。並有「獨股、三股、五股、九股、四面十二股」等「金剛杵」的說明。早期印度藝術中,金剛杵被描繪為一根短棒,兩股各伸出一鋒利的股叉。在善相神手中,股叉併攏在一起,杵身通常為金色。而在惡相神手中,股叉則張開,杵身通常為深藍色。


    金剛杵的形狀


      再如「金剛杵」的杵形,其中也含有許多的特殊意義。據密的部典籍說:一鈷(股)標示「獨一法界——一真法界」。一股既可以表示人體內部世界的中軸,也可以表示宇宙的中軸須彌山。三鈷表顯「身、口、意」三密平等;也有戰勝三毒(嗔,痴,愚);掌控過去,現在和未來三時,掌控天界,地界和地下界等意義。五鈷表示「五智五佛」——五鈷的中間一鈷,表示佛之「實智」;外圍四鈷,表示佛之「權智」。而外圍四鈷向內彎曲,表示「 權智」必歸「實智」之義。「杵」的上下兩端,鈷狀相同,表示佛界、眾生界同具五智之義。另有一說:中股表「法界體性智」,乃大日如來所自證,真直本地,不假方便。外圍四股內曲,表四智四佛受大日如來本地自證之智方便加持,而起教化。上下兩端同狀,表生、同具五智。中段「柄把」鑄出四層八葉:表四波羅蜜十六大菩薩、八供四攝之三十七尊。四角四珠表四方四佛,中隱一珠表大日如來。八葉腰部,束以二繩;表以「定、慧」二法,而莊嚴之。又:四股外端各各有爪,象徵獅子頭狀;其數為八,表示「轉八識成四智之心品」。掌握此杵,則等於是安住於佛之金剛智德了。


    金剛杵的種類



    微妙曼荼羅經》另舉金剛智慧菩薩金剛杵寶部金剛杵蓮華部金剛杵羯磨金剛杵如來最上金剛杵忿怒金剛杵微妙心金剛杵等。


    金剛杵的用法



    • 1、成就事物,用五股杵。
    • 2、加持神用,用三股杵。
    • 3、行道念誦,用獨股杵。
    • 4、修「佛部、蓮華部」法,用獨股杵。
    • 5、修金剛部法,用五股杵。
    • 6、修大威德明王法,用九股杵。

    有關金剛杵的敘述


    契經中,時常提到它。例如: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第一、大般涅槃經第三、陀羅尼集經蘇婆呼童子請問經一切如來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荼羅經,都曾經提到「金剛杵」的情形。




     


    佛學小辭典-20.五佛冠





    五佛冠


    又稱五智冠、五智寶冠、五寶天冠、灌頂寶冠、寶冠。即大日如來、金剛薩埵、虛空藏菩薩、諸佛頂尊等所戴之寶冠。寶冠中央有五化佛,用以表示五智圓滿之德。修法中,弟子入曼荼羅道場受灌頂時,阿闍梨為其結誦五佛灌頂印言,印行者之頂上、額、頂右、頂後、頂左、灌五智之瓶水,令戴五佛寶冠。既已受五佛灌頂,即表自成大日如來之意。又五佛之配列有二,一以大日位於中央,其四方安置四佛,一則橫列五佛。


    請問五方佛帽有何意函?
    答:表示五智如來是金剛界五智所成之五如來。




    1.菩薩戴五方佛帽表示五智圓滿。一大日如來,法界體性智所成。




    二阿閦如來,大圓鏡智所成。




    三寶生如來,平等性智所成。




    四無量壽如來,妙觀察智所成。




    五不空成就如來,成所作智所成。




    菩提心論曰:「東方阿閦佛因成大圓鏡智,亦名金剛智也。南方寶生佛由成平等性智,亦名灌頂智也。西方阿彌陀佛由成妙觀察智,亦名蓮華智,亦名轉法輪智也。北方不空成就佛,由成成所作智,亦名羯磨智也。中方毗廬遮那佛,由成法界智。」




    2.菩薩戴五方佛帽表示俱足大雄、大慈、大悲、大喜、大捨。




    3.菩薩戴五方佛帽表示成就信、進、念、定、慧等五力


    南無 五方佛


    南無 大日如來



     


    佛學小辭典-21.五智





    五智


    密教將一切成就諸菩薩的智慧分為五種,為法身佛大日如來所具足,稱為「五智」,並以五智配於金剛界胎藏界五方佛、五部等。


    五智分別是: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與成所作智。



     


    佛學小辭典-22.念珠




                       念珠


    念珠的作用


    念珠又稱作佛珠,數珠等,是念佛時紀錄的工具,而念佛是修行佛道基本方法之一,掐捻念珠誦經持咒念佛,能生諸種功德,而中國民間一般非佛教徒亦有配戴佛珠,因為非佛教徒亦多相信手戴佛珠可保平安。


    念珠的起源


    念珠的梵文原語有四種,譯成中文意思是︰數珠,珠鬘,念誦鬘,珠之貫線,印度人自古都有以瓔珞鬘條纏身之風俗,亦是後來演變成念珠的使用。不過佛教最初是沒有使用念珠,最早有記載約是二世紀,而中國則在隋唐時代(公元六百年左右)開始有記載使用念珠及在雕刻佛像時亦有刻上念珠。念珠不是佛教所創,在佛陀時代所制的律儀亦無念珠的記戴,亦不包括在「比丘十八物中。而佛經記戴念珠多出於後期的經典,而律部經典卻不見有記戴,所以依律典的南傳佛教徒亦較少有持珠,但在密教中念珠卻是極受重視。傳入中國的經典有提及念珠的包括︰「木(木患)子經」,「校量數珠功德經」,「金剛頂瑜伽念珠經」等,主要內容是講述持珠念三寶之功德,總括來說念珠可以令佛弟子自省,高僧大德配戴掛珠時亦可增加威儀。


    念珠的種類


    念珠種類大致分成三類,也是我們目錄中所分的手珠、持珠及掛珠。



















    手珠  -- 一般是戴在手腕上,亦可隨時拿在手上掐捻念佛,顆數除了常見經書所戴的顆數外,亦有視乎手腕粗幼及珠
                      子的大小而定。               
    持珠  -- 一般是用較大顆的珠子,拿在手上捻掐念佛之用,顆數也是視乎珠子的大小按經書記載顆數穿成。
    掛珠  -- 掛在頸上的佛珠,一般是一百零八顆,通常較大粒的是出家人平日及法會中人專用之物,故近年亦多在家佛
                  弟子戴頸上。而一些較細粒穿成的掛珠配戴,而在家佛弟子較少配戴,不過因為經書及律制也沒有說明佛珠
                  是出家則較多人拿在手上或撓在手上隨時掐捻念佛。我們為了方便介紹,所有一百零八顆的念珠也稱為掛
                  珠,但一些較細的不一定可以戴在頸上,敬請留意。

    念珠的顆數


    念珠的顆數各本佛經所記戴也有不同,現舉其中最常引述的供參考︰


    1. 金剛頂瑜伽念珠經 1080, 108, 54, 27 顆
    2. 木[木患]子經 108 顆
    3. 陀羅尼集經 108, 54, 42, 21 顆
    4. 數珠功德經 108, 54, 27, 14 顆
    5. 文殊儀軌經 1080, 108, 54, 36, 27, 18 顆


    按「文殊儀軌經」(數珠儀則品) 說法最上品是 1080 顆, 上品 108 顆,中品 54 顆,下品 27 顆,而顆數所代表的意義是歷代祖師為方便教化所說,而非出自經典所戴,現將常見的顆數意義簡述如下︰


    1080 顆 -- 表示十法界各有一百零八種煩惱,合成為 1080 種煩惱,十法界包括迷的
                      六界︰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及天上,即是六道輪迴的世界,後四界
                      是聖者悟的世界,即是︰聲聞、緣覺、菩薩及佛界。
      108 顆 -- 表示求正百八三昧,斷除一百零八種煩惱,一百零八種煩惱一般說法是六
                      根 (眼、耳、鼻、舌、身、意) 各有苦、樂、捨三受,合為十八種,六根各有
                      好、惡、平三種,合為十八種,總計三十六種,再以過去、現在、未來三
                      世合為一百零八種煩惱。
        54 顆 --  表示菩薩修行的五十四個階位,即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
                       地、四善根因地。
        42 顆 --  表示菩薩修行過程的四十二種階位,即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等覺及妙覺。
        36 顆 --  與 108 顆意義相同,為便於攜帶將 108 顆除三份。
        27 顆 --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賢位,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學與第四
                       果阿羅漢之九無學。
        21 顆 --  表示十地、十波羅蜜、佛果等二十一位。
        18 顆 --  與 108  顆意義相同,為便於攜帶將 108 顆除六份。
        14 顆 --  表示觀音菩薩的十四無畏。


    念珠常附有母珠、數取、記子、記子留等。一般母珠是一顆 (亦有二顆),母珠又稱達磨珠。數取 (亦叫隔珠,間珠) 用以分隔一定顆數的佛珠。記子又稱弟子珠,是串在母珠之另一端,多以十顆為一小串,表示十波羅蜜,捻珠念佛滿一百零八次時即撥動一記子以為紀數。如在記子之上部另附上透明之小珠 (一般用水晶) 稱為助明、淨明、維摩、補處菩薩。記子留是指每串記子之末端所附的珠子。


    念珠的質料


    念珠的質料是品種繁多,由礦石、果質、骨、陶瓷等等都有,個人可以自己喜愛選擇,而一些經書亦有記戴念珠制造的用料,現開列其中一部份供參考︰


    陀羅尼集經 -- 金、銀、赤銅、水晶、木[木患]子、菩提子、蓮花子等七種。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 菩提子、金剛子、真珠、蓮花子、金銀諸寶及以上諸材料
                            合成等。
    諸佛境界攝真實經 -- 香木、[金俞]石、銅、鐵、水晶、真珠、蓮花子、金剛子、
                             間錯種種諸寶、菩提子等。
    般若經 -- 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珊瑚。


    現將各質料念珠分類簡述︰


    金、銀 -- 金、銀所造的念珠較為少見。
    琉璃 -- 琉璃是珠或玉石的一種,與今日的玻璃是不同,多用作制造各類器皿,有不同
                的顏色,琉璃最大的特色是任何物品接近它也會被它的顏色同化。
    硨磲 -- 硨磲是海中的大蛤的殼打磨成珠。
    瑪瑙 -- 瑪瑙是結晶石英,次玉石類,有很多不同的顏色,包括常見的黑色,紅色、原
                色、灰色、天眼石等等,因它也是佛教七寶之一,故是念珠最常用到的石類。
    琥珀 -- 琥珀本是一種樹脂,因藏於地下千萬年而成,火燒有香味,中國古代亦有用琥
                 珀作藥,琥珀因出產地及環境不同而有很多種類,有透明金黃色的金珀,不
                 透明黃色的蜜蠟,朱紅色的血珀,黑色不透明的瑿珀,還有內含雜物的花珀
                 等等。琥珀歷來被視為珍寶之物,佛弟子亦多用作供佛及做成念珠。
    珊瑚 --  珊瑚是產於海中由動物所分泌的石灰質,主要是紅色,因是經歷千萬年而成,
                 故被評為寶石類。一般人認為珊瑚是有驅邪及逢凶化吉的功用。
    菩提子 -- 菩提子是一種叫川殼的草木植物所結的果實,而非菩提樹所結的果,菩提
                 樹所結的果實是叫金剛子。菩提子亦有很多不同的果實,按表面花紋分為
                 有︰星月菩提、草菩提、鳳眼菩提、龍眼菩提,另不同地方出產亦有分為︰天竺
                 菩提、天台菩提等等。
    金剛子 -- 金剛子是由菩提樹所結的果實。
    玉石 --  中國人愛好玉石,所以亦有用玉石來造成念珠。
    寶石 --  寶石種類極多,常見用作念珠的有︰虎眼石、青金石、金沙石、綠松石等等。
    果實 --  能用作念珠的果實常見的有︰木(木患)子、摩尼子、陀羅尼子、太陽子等
                 等,較罕有的是︰緬茄、五眼六通等等。至於果實的核亦有用作念珠,但一
                 般都會刻成花紋或羅漢,常用的有桃核及橄欖核等。
    骨角 -- 象牙、牛骨、犀牛角、牛角等都有用作念珠,而且多會加上雕刻,不過近年
                象牙及犀牛角的念珠因禁售已是很少有售。
    陶瓷 -- 陶瓷念珠多是繪上佛像、菩薩、羅漢等,因陶瓷易碎,一般陶瓷念珠多用作
                鑑賞之用。
    水晶 -- 水晶是硬度很高的礦物,有不同的顏色及種類,亦是極受歡迎造成念珠的質
                料,一般水晶有透明白水晶、紫晶、粉晶、髮晶、茶晶等等。
    竹、木 -- 竹及木亦有用作念珠,而木的念珠亦有很多種類和普遍,包括︰紫檀木、沈
                香木、黑檀木、伽楠木等等。
    其他 -- 包括玻璃、塑膠、合金等等。


    念珠的持用


    一般持念珠念佛是由母珠旁的念珠開始,每念佛號、經文或咒語一遍即用心捻掐一顆念珠,間珠不算,如有記子每捻珠念佛滿一串珠時即撥動一記子,而捻珠至母珠時多不越過,而逆向而回,因為據金剛頂瑜伽念珠經所戴,各念珠表示觀音,母珠表示無量壽或修行成滿之佛果,故捻珠至母珠時要逆向而還,否則即犯越法罪。

    除了一些宗派如密宗對持念珠有一定規定外,其他的記載大多沒有嚴格的規定,如
    對持珠及念珠有個別問題,可請示經常出入的道場出家人或前輩同修。


    念珠乃身外之物,我們念佛誦經主要是內心,不要被物所繫,被物所礙。更不要被困
    在手上的念珠是什麼質料,要多少顆數,要如何掐捻,要拿在左手還是右手,放高拿
    還是垂下。我們持珠但求方便及自在,也不必要強求庸人自擾的持珠方法,如「金
    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念珠也是相之一,所
    以我們使用時不要過份計較它。


    (參考資料: 自在居藏書)      



     


    佛學小辭典-23.顱器





    顱器


    嘎巴拉碗藏文ཀ་པ་ལ་威利kapala)是由人的頭蓋骨做成的一種骷髏碗,又稱內供顱器、人頭器,是「修無上瑜伽密部」舉行灌頂儀式的法器,為藏傳佛教常用法器之一。這種碗在印度教性力派與濕婆派也有。


    灌頂的意義是使修行者聰明和衝卻一切污穢。也有人說是使人斷我執


    密宗修祛者舉行灌頂儀式時,在灌頂壺內盛聖水,頭器內盛,師傅將聖水灑在修行者頭上,並讓其喝酒,然後授予密法。


    藏傳佛教密宗盛行用骨骼製成各種法器,不過製作嘎巴拉碗的頭蓋骨,必須來自修行有成的喇嘛,依其生前遺願製成。


    按照藏傳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